名词解释:什么是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生物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解释说,从本质上讲,转基因生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是一样的,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某些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有不利性状。常规育成的品种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而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虽然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一个外源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但从理论上讲,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所有的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是核酸,所以不管是水稻原有的,还是后期人为转入的,在进入人的消化道后都会被消化掉,而不会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利用,更不会直接整合到人体的基因中。
评在前面
舌尖上的争执
李军
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结果,农业部日前批准发放了3个可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消息一出,再次掀起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议热潮。
虽然这3种转基因大豆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多个国家和组织通过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但这则消息还是触及了国人关心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反对者甚至提出了“食用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者更容易患肿瘤、不孕不育病”的结论。农业部官员和专家则认为,民众质疑转基因食品安全源于不了解,甚至无知。
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与《小康》杂志社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参访者承认,对于什么是转基因作物“一知半解”和“完全不知”;但有超四成人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接近2/3的人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品;1/3以上参访者认为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
有专家介绍说,转基因生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是一样的,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某些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有不利性状,是人类定向改造生物的产物。打个比方说,就类似于整容,只在原有基础上做修饰或改变,而人体的本质特征或基本构造仍旧不变,整完容后并不是完全变成另一个人,只是改变了某些属性和功能。
事实证明,转基因作物成本低、产量高,具有抗除草剂、抗虫和抗病毒等特性,还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便于运输、储藏,能够延长保鲜期等诸多优点。另外,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对于解决世界性饥荒有着重要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世界上有1/7的人正在遭受饥饿,每天超过2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饥饿。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让人们看到了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的曙光。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和担忧,主要集中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客观地说,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没有确凿的实验数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危害,但也不能证明一定无害,至少中短期内是安全的。但转基因食品尚未经过代际实验,长期食用是否危害人类健康还是个未知数。
各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也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对于每一种转基因食品都会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安全评价,只有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才被允许上市销售。而为了防止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各国在研究转基因技术时大多做了预防处理,如绝育等。
除了安全性考虑外,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反对,不排除有些人思想保守,习惯性拒绝新事物。再有就是受利益冲突的影响,一些国家政府和利益集团利用转基因食品在某些方面的不完善,大打贸易战,使问题复杂化。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民众,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都壁垒分明: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大有人在,而且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没有令人信服证据确保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情况下,往往抱着“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态度。
对于一种新生事物,争议是不可避免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好事,可以促进新生事物不断完善。现在应该做的工作是,尽快完善现有技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更准确的科研结果;同时,要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市场管理,严格审批,强化标识等,让民众明明白白购买,放放心心消费;再有就是要加强科普工作,讲清楚转基因的一些基本知识,让争论止于真相。
但无论如何,科学技术总要向前发展,一些目前无法想象的新技术还会出现。当一种新技术出现时,不应该被一棍子打死,但也应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毕竟有些技术关系到全人类的未来。至于转基因食品到底吃还是不吃,把选择权交给公众自己吧。
关键词:产品种类
转基因食品主要有哪些?
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这类果蔬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这种转基因番茄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
第二类: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地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
第三类: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牛犊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还能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疫苗食品”.比如,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
■链接
目前,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已先后批准了转基因棉花、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4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除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用途仅限于加工原料。
我国法律规定,进口用做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不得改变用途,即不得在国内种植。我国至今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
关键词:利弊
转基因食品有何利弊?
转基因食品的优点:
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的弊端:
首先是毒性问题。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其次是营养问题。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还有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此外,对环境的威胁。在一次实验室研究中,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马利筋属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这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另一种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它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生物学家们还担心为了培养一些更具优良特性,比如说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而对农作物进行的改良,其特性很可能会通过花粉等媒介传播给野生物种。
关键词:环境影响
对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
大面积推广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对农业和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是否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目前对这些问题的说法不一。
这也是很多环保组织极力反对转基因产品的重要原因。反对派认为,推广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可能助长农民过量使用除草剂,从而使一些非主要作物受到伤害甚至灭绝。另外,转基因技术有可能造成生物“基因污染”.有的生物技术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销售给农民的转基因种子作了“绝育”处理。有学者研究表明,这种绝育基因有可能在无意中使其他作物也变成不育。此外,有些小生物吃了具有杀虫功能的转基因植物可能灭绝。
但支持派则认为,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种有损环境的活动,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损害不会比传统农业更大。当前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两类:抗虫害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抗虫害转基因作物由于天生就能抵抗主要害虫的侵袭,农民可以减少喷洒杀虫剂,这样既可以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又可以减少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能够抵抗草甘膦,这样农民就可使用广谱、低毒的除草剂来除杂草,而不必像种植传统作物那样使用更有针对性、但是毒性也更大的除草剂。
关键词:国外态度
国外持什么样的态度?
美国:转基因食品消费大国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也是转基因食品的消费大国。据了解,美国国内销售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已经超过5000种。老百姓平时吃的许多品牌的面包、薯片、蛋糕、番茄酱、鲜食木瓜、酸奶、奶酪等或多或少都含有转基因成分。
美国农业部2011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国内种植的88%的玉米、90%的棉花、94%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品种。目前,美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总体上持支持态度。2011年,奥巴马政府准许一批新的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包括一种转基因牧草和乙醇玉米。
美国从里根时代就开始研发转基因食品,老布什时期转基因食品获得了根本性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之后,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市场开始大行其道。
1992年5月,时任副总统奎尔领导的“竞争力委员会”将转基因作物确立为促进美国出口的新兴产业。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随即出台相对宽松、有利转基因食品发展的政策。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没有对转基因食品提出安全性评估的要求,对产品是否应该贴上“转基因食品”的标签也未作硬性规定。
欧盟:对转基因食品心存疑虑
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欧盟长期以来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其中奥地利、法国、希腊、匈牙利、德国和卢森堡等国一直严格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到转基因食品的进口和销售,欧盟都有严格的审批和监控程序。一种转基因食品要想进入欧盟市场,必须提交申请,通过欧洲食品安全局的风险评估后,再由欧盟委员会予以批准,整个程序至少需要两年半时间,相当繁琐。欧盟还要求从生产到销售做到全程跟踪。销售过程中,欧盟对于转基因食品还规定了严格的标识制度,让消费者心中有数。
欧盟也有些人担心,如果盲目地对转基因食品说“不”,会抑制欧盟自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影响创新能力,被美国等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为了解开正反两派僵持不下的死结,欧盟委员会2010年7月建议,让成员国自主决定是否允许在本国境内种植转基因作物。
日本: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
日本对转基因作物实行严格管理和慎重对待。根据“AngusKeidGroup”发布的调查,82%的日本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持否定态度。2006年8月起,日本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的否定态度已开始影响日本的食品加工业。例如,几乎所有的酿酒商已开始停止使用转基因产品酿造啤酒;相当一部分生产传统日本食品如豆腐的公司开始使用非转基因原料,并标记上“没有使用转基因大豆”.
但也有报道称,日本连续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第三大大豆进口国,仅2010年日本就进口了1434.3万吨美国玉米、234.7万吨美国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品种。
专家观点: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对于转基因食品,不能一概否定,一概肯定。有些抗虫抗病的转基因,要慎重;有些转基因不是用来吃的;还有一些无毒的,不存在安全性问题。比如碳4基因转到水稻小麦中来,水稻小麦属于碳3植物,玉米高粱甘蔗属于碳4植物,碳4植物的光合效率比碳3的高出30~350%,产量高得多。把碳4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了光合效率,这样的转基因就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方舟子(科普作家、学者):
转基因指的是把外源基因转入作物之中发挥有益的作用,并不是要转变人的基因。那么,如果人吃了转基因大米,会不会无意中也把人的基因给转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的基因,不管是大米原有的,还是人为转入的,化学成分都一样,都是由核酸组成的,在人的消化道中都会被消化掉,而不会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利用。
王小语(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
大豆油对人体发育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里面的成分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对人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殖,如此重要的人体必需营养物质,若来自于转基因产品,很可能有极大的健康威胁。我们协会的结论就是,食用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者更容易患肿瘤、不孕不育病。所以,转基因大豆油不宜在没有获得安全定论前用于商业消费。
顾秀林(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转基因技术的逻辑,是对生态平衡原理的违背。在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中,例如农田环境中,把杂草害虫赶尽杀绝,其实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的。从农业生产管理的角度看,只要把草和虫控制住,维持在一个平衡的水准上,也就是说只要杂草和昆虫这两个子系统不失控,就够了。传统农业有控制杂草昆虫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