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饮用未煮熟豆浆导致中毒的报道屡现,网传当豆浆加温到80℃时,会出现假沸现象,生豆浆中所含的有毒物质“胰蛋白酶抑制剂”和“皂毒素”并未完全破坏,这是真的吗?假沸现象真的存在吗?
工作人员将黄豆称量并榨汁过滤,然后将其置于锅中加热烹煮,同时通过温度计时实观察豆浆的温度变化情况。 刚开始加温,豆浆的温度变化显著,随后温度开始匀速上升。当温度达到80摄氏度时,豆浆并没有出现沸腾的现象,网传的假沸现象不存在吗? 继续观察,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豆浆的温度达到了90摄氏度,豆浆冒泡现象变得明显,半分钟后,豆浆达到95摄氏度,豆浆也翻滚得越来越厉害,从温度计的显示来看,此时锅里的温度并没有达到100摄氏度,豆浆并未真正煮开。
网传,未煮熟的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又是什么?胰蛋白酶抑制剂是生豆浆中本身含有的一种有害物质,需要经由高温煮沸使其失去100%活性,才不会对人体有害。在90摄氏度未煮沸豆浆中,该有害物质的残留量有多少呢?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韩飞说,90摄氏度的情况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失活率是40%,距100%的失活率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饮用豆浆是不安全的。
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人体主要影响是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长期食用会引起胰腺的肿大。
网传的“皂毒素”含量又是多少呢?
韩飞说,从专业角度来说,“皂毒素”这种物质是不存在的,人们可能把皂甙和凝集素混淆了。同时韩飞还指出,生豆浆中所含有的“有毒物质”,将其称之为“抗营养因子”更加准确。
未煮熟豆浆中还含有凝集素与脲酶两项抗营养因子。 凝集素与脲酶的检测结果分别为:凝集素失活率为40%,脲酶失活率为80%。均未达到100%的失活率,依然对人体有害。
豆浆的确存在假沸现象,且未煮熟的豆浆中的确存在含量较高的抗营养因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煮豆浆才能降低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