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乳制品竞争相当激烈的现实社会里,乳业的“大清洗”到底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国家质检总局去年底发布新规,要求“2011年3月1日起,未能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制品企业将被要求停止生产。”目前大限将至,但仅三分之一的企业完成新核查。为此,质检总局2月24日宣布,乳制品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查工作完成时限将由原计划的3月1日相应顺延至3月底。
虽然大限延期一个月,但一部分中小型乳企遭淘汰将是必然结果,因为这次重审,需要乳企添置新的检测设备,增加新的检测项目,在巨大的资金需求面前,肯定有企业无能为力,最终被迫关门。
在中国乳制品业连遭“不测”,产品质量深陷“信誉危机”的紧要关头,提高准入门槛,加大对乳制品行业的监管,已是迫在眉睫之举。因此,笔者坚决支持国家对乳制品业进行清洗。但与此同时,却又非常担心乳业“大清洗”会误伤消费者。
其一,为了通过生产许可证重审,获得继续生产的权利,乳企势必要投入巨资进行设备添置、技术升级,那么,这笔费用怎么办?正常情况下,乳企肯定要将这笔钱计入生成本,而一旦这么做,则意味着乳制品的涨价潮即将到来,消费者就会成为最终的埋单者。行业清洗“清”来了涨价,怎不让人郁闷!
其二,在全新的行业准入门槛面前,将会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乳企惨遭淘汰,而大型乳企不仅会安然无恙,并且还会乘机进行扩展,抢占市场份额。这样一来,极有可能形成几家或一家独大的状况。而一旦市场缺少充分竞争时,市场价格就会由少数大企业说了算,垄断性经营就会登场,消费者就会任人宰割,而无可奈何。
那么,乳业“大清洗”到底会不会误伤消费者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无法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干预,关键是要看企业怎么做。如果企业能顾及消费者的感受,想方设法化解新增成本,维护目前的市场价格不变,那无疑是消费者的福音。倘若乳企执意要将新增成本强加到消费者头上,联手搞涨价,那我们也不怕,或且少喝点,或且不喝,甚至干脆用脚投票,来一回“崇洋媚外”,去喝外国奶,看你怎样?前些日子,内地人跑到香港、澳门抢购奶粉,导致当地发生奶粉荒,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国产奶处境艰难的残酷现实之下,乳企如何处理好这次重审新增成本,我想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