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消费者的生活,对于牛奶又是我们每天都会补充的营养品,在生活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营养品,优牛品牌这几年的发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诞生宣告乳业已经进入高门槛时代。3月,对于很多乳企而言,这将成为自己告别这个行业的日子。
2012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乳品企业须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3月1日之前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将被要求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
据相关媒体报道,从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得知,现在已经发放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超过申报企业数的60%,仍有不少企业在排队等待“领证”,审核完成的最后时间将延迟到3月底。
“生产许可证”的诞生宣告乳业已经进入高门槛时代。乳业等待这个高标准的代价是无比巨大的。
从2008年的三鹿事件开始,乳业就不断发生震荡,三聚氰胺,乳制品导致婴儿性早熟,到现在出现的“皮革奶”,国人的精神被摧残的无以复加,而对乳业的信心也在重建中一次又一次的崩塌。
而导致这一系列事件的根源就是犯罪成本低廉,政府事后监管效果不佳。对于企业而言,它本身是一个法人,它对自己行为的承担只能利用企业的资本来进行承担,如果承担不了就只能宣布破产。乳业作为企业的一种,其承担后果的方式并无区别。只是,当一些小的企业进入乳企之后,其企业规模和资金所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甚至是非常小的。而一旦发生像三聚氰胺这样的大规模群体事件,像三鹿那样的国有企业都无法承担责任,又何况一些小规模的奶企呢?他们也只能破产了事,但是一旦破产,这些受害的婴儿和父母又无法得到赔偿。
但对于政府而言,一般都是事后监管,可事后监管对于因乳制品受到伤害的家庭而言,却又无法发挥巨大的救助作用,同时也容易引起民愤。
“生产许可证”的诞生,首先就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使得一些规模比较小,生产条件差,质量保障不力的企业被挡在了门外,本身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乳业质量问题的发生。根据《生产企业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年版)》规定,乳品企业采购制度应按照有关规定对购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及其加工制品批批进行三聚氰胺等项目检验,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相关的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再进行委托检验。此外,企业检验人员中有三聚氰胺独立检验能力的人员至少2人以上,这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是一大生死考验。而在这个过程中,乳企肯定要进行行业洗牌,一些小的乳业就会被洗走,而大型的乳企也逐渐向几个寡头企业垄断的局面发展。
其次,提高了产品的门槛。随着乳制品质量问题频现,使得很多家长不再轻易相信低端产品,而高端产品成为众多奶企的必争之地。而乳制品的高端市场基本上都被洋品牌所瓜分,所以内地乳企在争夺高端市场的时候,不仅要与内地乳企竞争,还要与国际上的洋品牌竞争,而一个非常重要的竞争点就是质量,这就使得很多高端乳品的质量门槛被逐步抬高。即便在中低端市场,能拿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也都是一些正规的奶企,他们产品的质量可信度相对要高。
再次,提高了政府监管的门槛。之前,政府都是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将质量的检测直接扔给企业,等到乳企出事了,才手忙脚乱的出来收拾烂摊子。虽然一开始轻松,但处理后事永远都是费力不讨好。生产许可证,使得政府开始事前监管,先将一部分有隐患的企业清理出去,减小自己的监管范围,同时,一旦发生质量事件,剩下的这些企业大都是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其赔偿能力也有保障,政府的压力也会相对减轻。
无论如何,这总归是件好事,在乳企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之后,希望“生产许可证”的诞生,可以“拨开乌云见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