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

    手机扫一扫下载
    好妞妞官方

    找产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机 更多资讯

产品
帮您找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安全舆情热度为啥下降30%

来源:食品饮料代理 食品饮料新闻资讯 | 2015-01-30 09:09:12 By 东仔 阅读(903)
池州市天方富硒生物科技 蚌埠市福淋乳业有限公司 昆明品世食品有限公司 河南益品堂食品饮料有限
四川风云广告 济源市鑫源饮品有限公司 焦作优贝饮品有限公司 广东省汕头市新伙伴食品
泰州市施恩食品有限公司 广东同润堂饮料有限公司 孟州市景一饮品有限公司 烟台三九食品有限公司

食品安全热度下降了,这大概是2014年的变化。一些机构的舆情监测显示,2014年食品安全的舆情热度比2013年下降了30%.

说到降温原因,外界愿意归因为政府对舆论环境的管控加强。但媒体人感知并非如此,仅食品安全的报道尺度和边界而言,2014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

相反,福喜事件政治风险小、关注度高的示范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媒体准备把舆论监督和调查力量转向以食品安全为代表的民生领域。我跟新京报的同行交流,他们的暗访团队过去1/3的选题是关于食品安全的。福喜事件后,这个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那么舆情为什么会不升反降?

我想先回顾5年前的食品安全报道,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2014年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回头看,2010年的食品安全报道有如下四个特点

1.社会环境:舆论燃点低。

当时三鹿奶粉事件刚过,食品安全特别敏感。我跑过教育、写过特稿,做过环境记者,但是职业生涯中影响力的几篇都是跟食品安全相关。

2.食品报道中的政府形象:4个字,叫“不归我管”.

中国从2004年开始确定食品安全分段监管模式。所以2005年我刚工作,报道肯德基苏丹红事件,采访监管部门,看到的是工商推质监、质监推食药。像地沟油问题,都推给城管,还是公安破的案子。

3.报道中的科学家--集体失语、话语权旁落。那时候官方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还没有成立,民间刚成立科学松鼠会,还没有果壳网。

4.报道中的媒体人--遭遇专业性困惑。

那时候没有专职做食品安全报道的记者,都是社会新闻、卫生口、质监口的记者兼职操作。

食品安全报道具有新闻专业性和科学专业性这两重专业属性,那时我们还只强调前者。

比如我们那时不了解量效关系。

地沟油里检测出黄曲霉毒素。我采访的专家说,黄曲霉毒素毒性超砒霜百倍。后来我查论文,的说法是60多倍。几年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搞公众开放日,我次系统听讲量效关系。

国际上解读食品安全问题都用风险分析框架,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三要素。其对应的三个主体--科学界、政府、媒体,在2010年时都存在先天不足。我们缺少做风险交流的科学家、缺少职责清晰的监管部门、缺少懂科学的记者。

上述种种造成的结果是,2010年的食品安全报道真伪难辨--真问题和伪命题并存。

比如对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这是从2009年开始的。当时有个日本人叫安部司写了本书:《食品真相大揭秘》。安部司号称日本添加剂之神,因为看到女儿吃“化学丸子”,幡然悔悟,开始揭批添加剂。我当时给这书写了一篇书评。

现在大家介绍我,都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记者。其实“”不是因为总是正确,而是因为错得更多,错得更早,多的不是经验,是教训。

所以从2010年到2014年,于我个人而言,是不断试错和成长的过程。对各位跟食品安全报道相关的人士,无论是官员、科学家还是企业,同样也是不断试错和共同成长的历程。

转眼到了2014年,上述几方面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社会环境:食品安全热度下降。

这为食品安全报道回归客观理性创造了条件。在食品安全燃点低的时候,相关报道很容易引发反响,这对年轻记者是一种诱惑。而且反响度和描写的危害程度成正比,这也是为什么媒体报道通常在危害性上有偏差。

2.政府部门:从分段监管趋向统一监管,开始行权履责。

2013年食药监管体制改革,把散落在工商、质监、卫生等食品监管职能统一划归食药部门。现在有食品安全事件,监管部门会主动出击。他们现在舆情监测太敏感,以至于我们私下要讨论有时候是不是反应过度。

3.科学界:风险交流、如火如荼。

层面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民间有果壳网,介于两者之间的有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营养与信息交流中心等,同时涌现了一些个体,我常常想,如果农业部门拥有这样豪华的风险交流阵容,转基因不至于陷入这个僵局。

4.媒体:报道趋向专业化。

现在有专职记者,在座的同行估计一半以上是专门从事食品安全报道的;有专业培训;有专业媒体平台(南方健言等),专业报道指日可待。

上述种种变化,合力形成的态势--食品安全报道从“真伪并存”转向“去伪存真”.

央视过去在速生鸡报道中对抗生素的解读有缺憾,前段时间他们报自来水里的抗生素,很明显不再当食品安全问题操作,而是把抗生素当作主要环境污染物,开始探讨环境健康问题。

可以说,2014年的食品安全报道进入了一种新常态,新常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伪命题减少,这是舆情降温的主因。

2.真问题开始出现。比如针对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过去媒体报得很少,最近我看有些媒体在报道诺如病毒,除了报问题,也做科普。

3.话题由浅入深,指向食品安全根目录问题。比如探讨监管体制改革、立法、环境污染造成的源头问题等。

像这个会,是新常态下“去伪存真”的大会。不过每次结论都说“食品安全报道伪命题多,真问题少”也不是办法。因为媒体和科学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媒体报道伪命题多,说明你风险交流和科普做得不到位。虽然媒体记者大多是文科生,但毕竟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个群体都搞不定,怎么影响公众?

媒体报道真问题少,说明科学传播还要加强。自来水含有抗生素被央视曝光后,有科学界人士说,这很正常,我们早监测到了。那为啥科学界不早点披露呢?主动发布的负面影响远低于被媒体曝光。

所以我们也要呼吁科学家,要做“事前诸葛亮”,包括深度参与到食品安全报道当中。以后点评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家,我们媒体也要做统计,你一年接受过多少次媒体采访,按两个月一次算,一年至少六次才算合格,期待201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行业分类:不限 | 核心内容:食品安全
好妞妞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