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增健绿色饮品有限公 | 白象食品集团河南白象饮 | 昆明傣乡果园饮料有限公 | 泰州市施恩食品有限公司 |
南阳美代食品有限公司 | 河北卫邦食品有限公司 | 广东椰香源食品有限公司 | 沧州千尺雪食品有限公司 |
山东广发食品有限公司 | 河北味优滋有限公司 | 山东快乐娃食品有限公司 | 完达山乳业销售部 |
一个50万的单子
客户问了4家食品厂经销商
4家经销商根据客户品牌和价格需要
问了8家工厂
8家工厂问了16家辅料厂和16个外加工…
这么多的竞争对手
紧张了,急眼了,砍价了
于是
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
不死心,不放心
再找几家议价砍价
最后
订单接了
价格降了
质量打折扣
利润见不着
工厂面临倒闭了
做生意,适当的比较是可以的
但不能为了接单,
失去了价格、品质、服务、利润
无论是什么行业
没有利润谈何生存,没有质量如何强大!
华为掌门人任正非曾说:“再不可以忽悠中国消费者了。什么“物美价廉”,什么“让消费者享受低价”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提升产品品质,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需要几十年厚积薄发。
近年来,各行业企业“倒闭”、“关停”、“破产”、“拖欠工资”、“业绩下滑”、“亏损”等消息动摇人心。由于国内产能过剩严重,很多企业要么没生意,要么靠低利润走量维持生存。
除了外部环境,内在的恶性竞争也在吞噬制造业的好光景。为了维系客户、保证有生意可做,一些企业不惜以“保本”姿态卖货,加重了更多中小型厂倒闭风险。
“价格多低的生意都有人做!”现在看来,比“倒闭潮”更可怕的是“低价竞争”。
在买卖市场里,买东西嘛,当然要挑便宜的买,可关键的问题却是,在客户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鉴别的情况下,卖家无底线的经营,最终扰乱了市场,出现了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企业的错误现象。
饿死同行
比如在同一个地区,有50家同类型的生产厂家,而同一个地区里有50家需要的经销商,如果有一家工厂用低价搞定了10家经销商,那剩下的49家就只有40个机会了,接不到订单的就直接饿死。长此以往,市场就被扰乱。
累死自己
厂家毛利率控制在20%左右属于正常范围,可实际上有的厂家为了有生意做,毛利率5%也在接,有的2%,甚至更低。接到单了,当然高兴,小作坊热火朝天日夜不停地赶着工期,营销部天天忙着发单,安排发货。
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厂家的日子真的好过吗?到年底一算账,除去工人工资,房租费,水电费,市场推广费,物流费,卫生费,网络费,电话费,各类罚款,唉,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就剩下三瓜两枣,还不如给别人打工赚的多,何苦呢?
近段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负责人抱怨,低价竞争已经扰乱了正常的行业秩序。“不管什么样的产品,总有更低价格的产品出现。不管下游的用户给出的价格有多低,总有人会接单。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价格根本无法保证利润率,如果他们能做,那也肯定是在原材料和工艺上偷工减料了。”长此以往,行业的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威胁,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一定会下降。
坑死下游客户
有一句行话叫“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不是内行人永远不知道这行业这水有多深。买家以为占了个大便宜,殊不知最该哭的是自己。经常听到各种客户抱怨问题,殊不知原材料成本上涨严重,各方面成本居高不下,这么低的价格能买来什么样的高质量的产品呢?贪图便宜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当然还有客户一直觉得产品贵,使命压价,跟我算材料成本,我就很想问他:研发成本你加了吗?人工成本加了吗?店面成本加了吗?管理成本加了吗?你还要售后吗?还要质保吗?
服务的前提是利润,利润空间可以被挤压,但不能消失,否则连同利润一起消失的还有服务。
请不要一味的过度要求,
每个人都要生存,
你拿走了他生存的空间,
服务也就消失了。
其实,在价格战的博弈中,企业完全可以靠挖掘自身优势,获取更多利益——靠产品说话,完胜价格战!